欢迎浏览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院长邮箱
书记邮箱
返回千亿体育登录-千亿体育平台
在线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阜阳师范体育学院 >> 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最新热门
  • 没有热点文章
  • 最新推荐
  • 没有推荐文章
  • 相关文章
     横向项目进行时,服务社会见成...
     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胡春泉和安...
     程曦会见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胡春泉
     安徽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与阜南县...
     体育学院与阜南县教育局签订武...
     阜南县教育局体育教研员卢培报...
     阜阳师范大学省部级科研平台202...
     公示
     阜南县教育局来体育学院洽谈“...
     我校刘玉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
      武术文化研究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学术会议           ★★★ 【字体:
    武术文化研究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学术会议
    作者:wsyjzx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06-02    

     

    武术研究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2011年11月4日-2011年11月5日

        会议地点:阜阳师范学院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

    会议内容:武术研究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

     

    2011年11月4日,我院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特邀请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周伟良先生,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詹兴勇、厦门理工学院体育部副教授王杰与我院武术中心教授刘勇、吕新颖、段子才召开“当前武术研究新进展”学术会议,会议取得了重要成果。专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具体记录如下:

     

     

    周伟良:武术学术研究成果量的积累,促进了质的提高 

     

    伴随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武术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促进了武术学术研究的进程。目前,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以及首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河南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30多所专科和综合大学设有武术或以武术为主干的民族传统体育系;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综合性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也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高层次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点和培养数量大幅度地增加了。令人振奋的是,一批致力于民间武术传习的传承者也开始进入武术学术领域。 

    在武术学术活动方面,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以及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定期举办武术学术论文报告会,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单位也相继承办了武术学术论文报告会。2007年第八届体育科学大会征文共收到武术论文317篇,是上届征文数量的2倍多,并且论文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因此录用篇数也比较上一届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专题报告论文27篇,墙报交流论文51篇,书面交流论文75篇,共计153篇。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城市依托当地武术优势在举办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武术活动时,也将武术学术报告会或者论坛列入活动内容,如在郑州举办“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过程中,同时也举办了“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论文报告会”,参会人数达160多人,焦作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过程中,同时举办了“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论文报告会”,参会人数达130多人。海口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邯郸举办的“全国纪念简化太极拳推广五十周年暨2006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云南开远市举办的“首届传统武术节”、峨眉山举办的“中国·四川国际峨嵋武术节”等活动时,也都在活动期间举办了武术论文报告会或武术学术论坛。 

    课题立项方面,从2005-2007年,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下发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有关武术方面的立项课题共有5项,即2005年的《对我国青少年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的研究》,2006年的《中国武术:应对体育全球化的发展研究》与《中国武术国内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对策研究》,2007年的《消费文化语境中武术的文化生产》与《中国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研究》。而在此之前获得国家社会科学立项的有关武术方面的所有课题只有《我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1项。此外,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在2006和2007年奥运科技攻关项目中设立了16项武术攻关课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在此期间,逐年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完成了45项院管立项课题。 

    在论文发表方面,《体育科学》等体育学术期刊加大了武术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武术科学》则将其作为武术专业学术园地,对武术学术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纵观3年来各种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武术方面的论文约2000余篇,其中约500多篇出自《武术科学》。 

    在著作出版方面,展示的新景象有三:一是一些具有一定新意和学术价值的武术论文集刊,引人关注的有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编纂的《武术研究》(1-3集),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2005年编纂的《武术文论》;二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旧版书籍的再版,其中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较为集中地影印出版了徐哲东的《国技论略》等一大批民国时期曾经出版的武术专著。三是一批博士学位论文公开出版发行,例如《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武术传播引论》、《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中州武术文化研究》、《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武术释义》、《武术健身态度动机与群体互动的研究》等等。 此外,温力的《中国武术概论》一书对武术基础理论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丰富了武术概论理论体系。 3年来,武术研究者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发表的论文、专著,从不同的新视角对武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不仅在数量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在研究领域以及研究层次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詹兴勇:武术研究列入奥运攻关课题,促进了武术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武术奥运攻关课题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立项,使“科研服务训练”的模式不断加强,训练水平逐步提高,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武术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监控与评定,正逐渐与奥运会项目接轨,成为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自1998年国家队备战亚运会时,就开始重视“科研服务训练”,并在之后许多国际性重要赛事前成立科研组。为了更好地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武术比赛,2006年,武术研究首次列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奥运攻关项目,全面提升了武术科研课题的级别和要求。首次批准立项的课题为:《武术套路中B C级跳跃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及训练方法研究》、《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监控》、《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服务模式研究》、《散打训练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变化的规律》、《散打运动员在保持最佳竞技状态下减控体重的方案》、《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服务模式研究》、《俄罗斯武术散打运动员穆斯里穆的技战术运用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武术套路、散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防治和康复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丰富,涉及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众多基础学科,体现了全面、综合攻关与服务的特征。 

    武术首次列入国家体育总局的奥运攻关项目,一方面,为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武术比赛提供了科技保障;另一方面,体现了国家体育总局对武术这一民族项目的重视,是对武术的体育地位与社会地位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做好武术备战工作,2007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再次启动了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武术课题招标。最终获准立项的课题为:《国家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训练监控和运动性疲劳的生化评定》、《武术套路运动员跳跃难度动作生物力学分析及训练方法研究》、《武术套路运动员重大比赛竞技状态监控》、《国家武术套路队运动员心理应激调控综合研究》、《国家散打队的心理评价与支持系统研究》、《国家散打队优秀运动员备战2008年奥运会竞技能力保持的综合攻关服务与研究》、《国家散打运动员损伤防治与康复训练的研究》、《武术散打队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消除》。立项课题针对国家队武术套路、散打运动员分别进行心理、机能、技术等方面监控研究,突出了攻关与服务的综合性特征。 

    目前首批立项的武术奥运项目已经在为国家队训练实践服务。如郭志禹负责的课题组运用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对武术竞赛套路指定的跳跃动作进行诊断,提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供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考;赵光圣负责的课题组定期为运动员进行机能测试与评定,为教练组提供制订训练计划的依据;冯燕负责的课题组在研究的同时一边将武术训练强度监控的指标、措施、运用方法普及到教练员和运动员中等等。 武术奥运攻关课题的国家立项,使竞技武术逐步与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接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也获得了提高。科研与训练的紧密结合,正逐渐成为国家武术队备战国际重要赛事的基本模式,对竞技武术运动水平的提高和运动项目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武术奥运攻关课题的立项,也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提供了科技保障。 

     

     

    王杰:中小学武术教育调查研究,促进了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004年4月3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2005年3月29日,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立项的《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正式成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主任王筱麟担任组长,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康戈武担任常务副组长,联合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湖北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全国范围内邀集120余位研究人员,对这一重点课题进行研究。 

    2005年4月5日起,7个地区课题组同时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70所普通中小学,展开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校武术教育调查。结果发现:全国有70.3%的中小学没有开设过武术课;已开课学校中,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套路和基本功为主;课外武术活动的开展很不普及;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来了解武术;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比较模糊;学生习武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引起了青少年的兴趣,初中生在选学武术类项目时将跆拳道列于首位;武术教师配备严重不足,武术课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课题组重点讨论和研究了新时期武术教材编写的原则与基本框架。提出武术教材的编写应遵循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简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健身与技击相结合,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分为全国统一的示范教材、地方拳种特色教材和适合高年级女生学习的教材3种;教材内容层次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和“文化武术”;技术内容包括徒手与器械,徒手按照“打、踢、拿、摔”的系列进行分类,器械以青少年喜爱、便于开展、安全性较高的短棍、两节棍、剑术和流传较广的武术器械内容为主。课题研究的个别成果已在一些文章和报告中涉及到。主要成果之一《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将在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进行主题报告,结项论著《普通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已完稿。 

    理论组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地考察,撰写了《当代武术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整理出了系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素材,提出了在武术课程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案和具体做法。 

    为遏制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教育部启动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武术作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应该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发挥潜在的优势。在各界人士倡议之下,课题组依据研究成果起草了《国家青少年武术教育指导纲要》。2007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有关部门的人员与武术界的专家,在北京共商《国家青少年武术教育指导纲要》,一致认为青少年武术教育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的健康,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中小学武术教育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高等武术教育的改革问题也迫在眉睫。2004年11月,首届全国武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广州体育学院举办之后,此领域的研究便日渐增多。研究涉及普通高校的武术课程改革、武术教学内容、武术教学方法、武术师资、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以及段位制在普通高校的实施等方面。2006年7月,在上海体育学院举办的全国高等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论坛,对《全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表明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刘勇: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研究,促进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和武术文化研究的深入 

     

    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渐成为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武术的部分项目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促进了传统武术活动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文化遗产的研究,也带动了武术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学的新思想、新观点的引入,拓宽了武术研究的新视域,提升了武术的研究水平,使研究向“深、广”发展。 

    2006年6月,全国迎来了首个“文化遗产日”,同月,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遗产名录中,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等位列其中。这为众多武术拳种流派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借鉴。 

    国家和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促进了武术界对遗产保护的进一步加强。200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郑州举办了“武术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学术座谈会。座谈会上,韩雪、洪浩、马剑、郭玉成四位博士作了题为《论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以人为本保护武术文化遗产》、《保护武术遗产的思索与企盼》、《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的专题发言,对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保护方略进行了论述,阐明了武术遗产以武术传承人为载体,“传人在艺在、传人逝艺失”的道理。著名传统武术拳种传人梁以全、王长青、刘宝山等介绍了本拳种的传承情况,展示了其中的精华套路,并表示,这次会议将鼓励他们继承拳技,传播下去。 

    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同时促进了各种传统武术的活动增多和规模增大。2006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郑州举办了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传统武术比赛;来自全国59所高校的160多名代表参加了传统武术学术会议。 

    在武术文化遗产得到国家和社会关注的同时,武术学术界也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资助传承人,保护“活的遗产”,成为了众多学者的共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口传心授”传承的特点,有学者提出了“活态”传播武术的策略,并提出对传统武术的“技术”、“文化”和“文化空间”进行全面的保护。也有学者提出要保留传统武术原有的承传方式等。 

    随着武术保护与传承研究的深入,文化学的新理论逐渐引入了武术研究,拓宽了武术的研究视域,深化了武术的文化认知。如“文化自觉”、“文化自尊”、“文化自信”等等新概念的引入,提高了武术的文化高度,对武术的发展具有的指导价值。也有学者把武术的保护引入到国家“文化安全”的视野进行深入探讨,具有积极的意义。 

    纵观近年来武术文化的状况,研究视域宽、维度多、范围广、起点高成为了当前武术文化研究的新特征。在新概念、新思想引入的同时,研究视域不断拓展。如《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发展武术与维护民族文化权利》、《中国武术:一种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术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巴蜀武术文化的研究》、《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等等,为武术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决策依据。 

    总之,涉及武术的文化研究及其保护与发展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新理论的引入与形成,不但丰富了武术的基础理论,同时对指导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发展“体育的武术”的同时,“文化的武术”也在共同发展,两者的“和谐共生”,推动着武术的健康发展。 

     

     

    吕新颍:太极拳源流研究,促成了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早在20世纪30年代,武术史学家唐豪经考证后,就已否定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说,提出太极拳是在明末清初由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所创。这一观点历来为武术界所推崇,但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一些人士在商业炒作和标榜正宗的驱使下,将已被否定的观点重新抬出,在太极拳起源的问题上混淆视听。 

    事实上,陈王廷创造太极拳的观点多年来在学术界一直处于主流。相继由张文广、蔡龙云、邱丕相主持编写的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材及其它相关学校武术教材,在多次出版中均采用此观点。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撰的《中国武术史》中明确写道:“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陈氏拳技始自陈王廷”。《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也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认为对此问题的研究既要从实证和传承上寻找直接依据,又要从技术和理论体系上进行探寻。纵观已有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都进一步支持了唐豪的观点。 

    2006年5月,温县人民政府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中国太极拳发源地”。鉴于“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称号的唯一性和特殊性,2007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邀请全国武术、考古、民俗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评审考察验收组,专程对温县申报的“中国太极拳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听取汇报、观看录像、审查史料、古迹考察、专家论证,最后认定温县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 

    此后,河南省体育局、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向中国武术协会申报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经论证与研究,中国武术协会决定命名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并于2007年8月,在第四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期间,在温县举行了揭牌仪式。 

    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是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长期以来潜心研究的结果。这一命名不仅赋予了温县保护与发展太极拳文化遗产的责任;而且对解决纷争,统一认识,推动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深远意义。 

     

     

    段子才:武术功法与功力竞赛研究,促进了功法运动的普及和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 

     

    套路、格斗和功法是武术的三大运动形式。在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比赛相继进入竞技体育领域后,围绕武术功法的研究将武术功力比赛也推进了体育竞技场。2004年11月,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在广东佛山成功举办;随后,又相继在深圳和郑州举办了第二、第三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 

    2006年,施秋桂在《体育科学》刊登的《武术功法的特征及其在社会实践中引发的思考——突破武术发展瓶颈的理论探讨》一文中指出,武术功法类似西方竞技项目,但又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竞技武术应借鉴其既与竞赛接轨,也沿着武术传统文化内涵的项目特色发展;群众性武术活动和学校武术课应采用其技术简洁、易学易记易练的内容结构。此外,还有一些论文涉及武举制与功力比赛的关系,武术功力大赛发展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中华武术》刊登的《现代武术的三次革命与概念嬗变》一文中,将以武术功力比赛的兴起为标志的武术功法运动的凸显称为现代武术的第三次革命。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在组建调研组对比赛项目、场地、器材和《武术功力竞赛规则》进行研究的同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四川大学、温县和式太极拳学会、开封东大寺武术馆等单位,对功力竞赛项目训练和教学进行深入研究;设立并完成了《全国武术功力大赛项目设置与规则改革的研究》、《武术功力比赛器材设置的科学性研究》、《关于功力竞赛项目‘桩上徒搏’技术的分析研究》、《夺桥徒搏竞赛方法的研究》、《武术功力比赛与竞技武术结合的发展与研究》等一批院管科研课题;还由中北大学课题组研制出了武术功力比赛器材。在此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武术功法·功力比赛资料汇编》(2005)、《武术功法运动教程——竞技功法》(2006)。参编的功法行家们无私地奉献出了历代传人总结出的练功要诀和个人心得,并参与了教学片的拍摄。武术科研促进了武术功法的传承、推动了武术功力比赛的科学化发展。 

    王筱麟在《加强武术科研 促进武术发展——〈武术研究〉序》中写道:举办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使得武术运动中这一基本的却一度被忽略的锻炼方式,进入赛场、进入全民健身领域,这应该是在武术全面发展方面的一个研究成果。正是在科学研究的指导下,武术功力比赛才得以持续举办和不断完善,促进了武术功法运动的普及,从而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 

     

     

    刘玉:海外留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注重跨文化研究,促进了中外体育文化交流 

     

    武术孕育于中华民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武术学科在高等体育院校各类体育学科中展现出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优势,吸引了许多国外武术爱好者到中国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习武术理论与技术。在2005-2007年,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体育院系招收了多届来自德国、韩国、日本、加拿大、埃及以及中国台湾等地的海外留学生。这些留学人员在研究武术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既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有着跨国(地区)交流的优势。他们对武术的研究视角与国内研究者的研究视角有着较大的差异,体现出了来自不同国度或者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对武术的跨文化研究的优势与特色。 

    在这些海外留学生的研究中,有的注重国外武技与中国武技的比较研究,如来自埃及的叶海亚,其硕士学位论文《武术散打与跆拳道、拳击竞赛规则的比较研究》从规则的角度探索了武术散打与跆拳道、拳击之间的异同,为武术散打的发展提供策略。还有从体育运动发展的角度专门对跆拳道与武术进行了比较研究;有的留学生则借助自身的文化优势,侧重于对本国开展武技运动的研究,例如,来自越南的阮英灵,其博士学位论文《越南竞技武术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的研究》专门探讨越南武技发展的问题。另外,祖籍为中国台湾的留学生以自身浓厚文化底蕴为依托,参阅了大量的中国古籍,侧重探讨了中国古代武术及其当代发展的研究,例如2007年来自加拿大的郭肖波,其博士论文《明代兵枪技术与竞技运动化的研究》专门对明代《纪效新书》中的大枪体系做出了较为完整和详尽的阐释和说明,他认为明代大枪体系不仅技巧完备,而且讲求实用,同时作者还对此进行了现代竞赛运动实验。另一来自中国台湾的郑少康,其博士论文《纪效新书拳经考》专门对《纪效新书》版本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考证。 

    通览海外留学生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是2006年来自德国的罗玲娜博士学位论文。她在上海体育学院邱丕相教授指导下,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用丰富而又翔实的调查资料,完成了一篇题为《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技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的博士学位论文。在此文中,她详尽地阐述了中西武技存在的内在差异和共同特点,同时她还提出了武术在西方尤其是在欧洲国家进行推广传播应注意的事项。她指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性格、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审美观和躯体观等是各自武技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也就规范了各自武技发展的轨迹,同时她特别提出中国人性格是“思我内向”,其武术既注重攻防搏杀、同时还兼顾健身、完善人格等内容,走的是一条注重和谐发展的道路。而西方人性格属于“思物外向”,其武技注重格斗征服、以强盛弱,走的是一条在竞争中求生存的竞争发展道路。此外,她在建议中还专门提出,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向西方推广武术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输出武术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内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此同时,她还指出武术在西方的推广尚没有进入主流社会,应该提高武术消费者对武术功能与价值的认识,使武术进入大学校园和医学界。 

    纵观上述海外留学生的研究,他们正是借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促进了武术的跨文化研究的发展,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武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存在不同文化倾向的相互吸引力。这将有利于武术在国际的传播与推广。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将促进国人与海外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使他们在接受具有浓郁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武术文化同时,将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吕新颖:总结发言

     

    近3年来,武术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投入不断增加,国内甚至是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仪器设备不断引入,在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及成果转化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在国家级课题立项、学术专著的出版、武术教育研究、武术运动项目的奥运攻关、太极拳发源地考证、武术功力功法的探索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由此,武术学术在武术专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地巩固与提升,武术学术研究引导武术发展趋向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与此同时,武术学术研究在吸引海外留学生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促进了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推广,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双面支撑。 

    当武术学术研究阔步向前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武术研究应上升到“国学”高度,深入开展武术的人文与社会学探索,提升武术学术研究品位和民族文化内涵。 

    第二,武术的跨文化研究是未来学术探索的重要领域。通过武术的跨文化研究,我们可以探求武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内在关系,从而推进武术国际化传播。 

    第三,武术技术理论研究是武术学科的根基,也是武术学科发展的新的突破点。 

    第四,武术基本理论中的 “武术的本质”和“武术概念”问题、武术学科的研究范畴、武术学科的研究对象、武术学科的研究方法等等都是有待深入研究问题 

    第五,武术学术研究须进一步解决武术教育问题。武术的学校教育问题,是武术研究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开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此问题能否得到卓有成效的解决关系到武术的未来发展。 

    第六,武术与健康、休闲问题是未来武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武术研究应当把握住这一主题,加快武术健康以及武术休闲问题探索的步伐。 

    第七,武术的传承和竞技化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传统武术如何继承和发扬,竞技武术如何体现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竞技模式,其训练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均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清河西路100号 邮编:236037 学院办公室值班电话:0558-2591812  2591035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2-2013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