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网站千亿体育登录-千亿体育平台 >> 教学工作 >> 名师工作室 >> 正文

名师工作室简报(59)讲座:新中国70年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


2019-10-08 10:24:48 来源:阜阳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浏览:

阜阳师范大学

(肖威)名师工作室简报

 

2019年 第17期(2019年10月)总第59期

━━━━━━━━━━━━━━━━

讲座:新中国学校体育70年发展历程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体育”指的是学校体育,是英语physical educationP.E))的对译词,产生于明治时期的日本,于清末传入中国。后来又出现了“有关身体的教育”、“身体之教育”、“身体教育”、“身教”等译法。(郭卫红 体育学评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历程曲折跌宕,可以总结如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始终把体育课程改革视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和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

早在建国前夕,《共同纲领》就提出:“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随后,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 《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范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服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从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的认识出发,教育部又颁发了《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 《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小学教学计划》、《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等教学计划和《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编写了中小学体育教材。

1 建国 70 年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

1949 年建国开始,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道理经历了极其艰辛坎坷的路程。学校体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照搬学习苏联模式的萌芽发展时期;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和调整阶段;经历了国家重视、全民关心的茁壮成长阶段。70 年的发展历程始终秉持着以“育人”为目的、以增强学生体质为重点,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道路。

1. 19491978 年,萌芽发展阶段

照搬和学习苏联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的整体面貌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为了尽快对旧社会教育思想进行改造,整个教育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照搬了苏联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引进《劳卫制》包括思想体系、制度和完整的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特征主要以借鉴学习为主,最为典型的即为“凯氏体育理论”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了苏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即《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照搬了苏联的体育制度即《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以及苏联的体育理论如《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理论》等。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根本利益为中心,增强社会整体体质为重点的发展特点,形成了学校体育发展的萌芽。学校体育照搬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我国的传统体育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体育体制进行了全盘否定态度,导致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种固步自封的“唯苏莫它”的状态。

探索学校体育发展道路: 这一时期主要指的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这个阶段学校体育正在探索中前进。1950 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暂行标准》(草案)中,学校体育的目的被细化为3 个层次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健美体格、养成运动的习惯和形成团结友爱的品质。50 年代初期,根据国家建设和为社会服务的需要,对《中小学体育暂行标准》进行了修正。自 1951 年开始推广第一套广播体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五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苏联专家撤离中国,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逐步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枷锁,根据实际情况开始探索一条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国学校体育开始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1956年正式颁布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提出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规定了体操等竞技运动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力量、灵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劳动精神和个人卫生习惯等,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教材、教学方法体系,体育方面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1958 年大跃进运动严重地扰乱了国民经济秩序,紧接着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以及中苏关系的恶化等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到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经济水平极其低下。因此,学校体育的发展无可避免地受到严重打击。

初步完成学校体育道路的探索: 1960 年为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挽救“左”倾路线的影响,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吸取曾经的教训、总结以往的经验,对学校体育的理论进行重新整理,这一期间最为典型的就是学校体育理论的发展与逐渐成熟,19 世纪 60 年代初在国家体委的支持下,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体育理论》。1961 年,在总结以往学校体育的实践经验,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学校体育内涵的界定讨论,体育界的学者对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学校体育是以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要目的,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学校体育要以锻炼身体为主要任务。体育课不是单纯地重复着各种健身的动作,如果失去了竞技性和进取心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强调体育运动教学大纲必须要满足现代竞技运动技术的需求,单纯地锻炼身体和系统地学习某一项竞技运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相反,如果单纯地从运动技术本身为教学重点,那么往往会忽视身体锻炼的效果。两种观点在经过反复地讨论后,认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必须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出发点,把传授体育运动相关的知识、技能与锻炼身体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居特色的“体质观”,指出体质的内容应包括:身体的正常发育,身体机能、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由此,“体质观”的形成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6 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爆发,“停课闹革命”让学校体育也陷入了停滞发展的状态。时隔一年后,1967 10 1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校体育逐渐地从停滞的运行状态开始恢复。然而学生身体素质衰弱的令人担忧,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的院校,营养不良导致的体能差、身体虚弱等问题越发严重,再加上学校体育教育的停滞状态,很多学生都是跑不动、举不重、跳不远。根据毛主席指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便成了学校体育的指导方针,把增强人民体质的问题作为今后学校体育的工作重点。

2. 19782000 :恢复调整阶段

从文革的停滞状态开始全面恢复: 文革结束直到 1978 年以后,我国才进入全面恢复和发展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开始慢慢转好。1978 4月我国对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第三次修订,制定了十年制全日制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大纲把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强调锻炼身体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开启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全面的社会改革。改革开放调整了经济的运行方式、优化了社会主义资源配置、改进了社会生产力,同时改革开放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1979 年全国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即“扬州会议”)召开,学校体育的发展目的与地位被重新界定,学校体育的广泛改革开启。

制定修改教学大纲,完善工作制度: 1987年我国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第四次修订,除了强调对学生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外,重点提出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的概念取代了对体育教育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成为体育教学的至高目标。1990 3 12 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 8 号、国家体委第 11 号令联合发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对学校体育的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代表着中国学校体育法制化建设初成,这对于学校体育发展规范化建设意义重大,条例明确了学校体育的工作任务;制定了学校体育必修课、选修课及体育考核制度;设立了课外体育活动要因地制宜的多样性和体育达标制度;建立了除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竞赛训练等内容,并按照计划定期举办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明确了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并对场地、器材、设备和经费以及组织机构和管理等做出详细描述。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得到基本完善。1992 11 月我国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了第五次修订,把“育人”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及目标。2000 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大纲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以健康第一的教育观为指导思想。2001 年开始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校体育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教学需求,不断深化体育教育体制改革,成为学校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学校体育改革向着更为规范、统一的新阶段已然来临。

3.  20022019 :茁壮成长阶段

2002 年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解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及身体健康所面临的问题,理论结合实践为学校体育教学有序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2006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重点关注了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客观事实,开展了全国范围的“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全社会动员起来关心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2007 5 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史称“中央七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国务院名义颁布的学校体育改革的最高级别文件),指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是关系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要以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增强青少年体质和体育教育问题,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出台,成为新时期以来学校体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1 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教育部制定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为进一步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与“三走运动”,为学生创造条件、时间、环境,鼓励学生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学校体育前所未有的校园运动热潮,为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012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史称“53 号文件”)正式发布,明确了学校体育发展必须建立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以评促改的发展理念形成。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代表着学校体育绩效改革的新阶段。要求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体育课上课学时不能被削减或占用,建立科学实效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加强学校体育监督评价机制,完善学生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把学校体育工作成绩列入当地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动员政府、教育部门力量切实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实效。2019 2 2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要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智能化校园,实现创新型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学生体育实践水平与能力,践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这一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学校体育管理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学校体育管理政策与手段不断调整,学校体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校体育改革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具体路径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学校体育发展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韩冰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5

 

版权所有 ©2019阜阳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清河西路100号    邮政编码:2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