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排行
#心理科普# 努力可耻?那是因为你犯了基本归因错误
发布人:admin 浏览: 发布日期:2018-03-13

       高中时,班上曾有一个叱咤风云的“睡神”,上课睡到鼾声四起,雨打风吹都不醒。下课夹起篮球就跑操场,不到课前铃声响不进教室。一学期之后突然转性了,用功学习,发愤图强,期末考试直接从吊车尾变成年级前40。本来是很励志的逆袭故事,原本跟他玩得很好的男同学不干了,说好一生当学匪,你却偷偷劈了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男同学嘲笑他成绩好,变成了一种常态。他花了很大精力来提高自己的成绩,与要好的朋友渐渐疏远,曾经和他玩的不错的男同学找他抄作业、借笔记,表面上感谢两句,私底下嘲笑他:“课间还在读书?他该不会学疯了吧。”

       第二学期期末考,他的成绩飙升到年纪前25。我忍不住问他,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说他爸妈是工厂工人,从来没有要求他成绩有多好,去年他妈妈得了重病,他无意间发现,原来自己的妈妈是有机会上大学的,可惜入学那年怀上了他,只能奉子成婚。“一想到我妈本来有机会当高知,为了生我,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我就觉得很不甘心。我想考上大学。”

       高考之后,他考上了二本,分数与一本只差几分。他感叹自己学习太迟基础不牢固,不然还能争取一本,可惜家里没钱给他复读。

       曾经和他玩得很好的男同学,有的复读,有的考上了专科、三本,他们拿着自己分数微薄的成绩单,似乎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和他的不同。

       他们没有再继续嘲笑他,而是离他远远的,聚会不再叫他,仿佛朋友圈中已经查无此人。

     “他大概跟我们不一样吧。”他们轻描淡写的总结。

 

#心理科普# 努力可耻?那是因为你犯了基本归因错误

 

       高中毕业多年,有人组织了一个同学群,同班同学聊到他,还是习惯性的叫他“睡神”。“睡神”研究生毕业后,进大学做了辅导员,现在是大学的任课老师。他曾经的好兄弟、也是当初嘲笑他成绩好的人,大多已经结婚生子。得知他的职业后,半开玩笑说:

      “睡神,能帮我孩子联系个小学吗?”

      “我侄儿想进你的大学,能帮忙找个门路吗?”

       面对群里半开玩笑的“求助”,他认认真真的一个一个回复,当初嘲笑他的人一看求助有望,纷纷列队抱起大腿来。

霍金在自传里曾写道:

   当时的牛津有种风气,认为勤奋是可耻的。学生要么凭借智商优势轻而易举成为学霸,有么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实。靠勤奋来一步一步往上爬,会成为鄙视链的最底端。

       勤奋可耻,是因为我们热衷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如果一个九等人妄图变成六等人,我们内心的感受,就像一只乌龟准备跟兔子赛跑。最后到底谁输输赢,谁也不知道,但人们总喜欢先嘲笑乌龟。勤奋可耻,是因为大家原本都是四等人,互相手拉手躺在社会底层,你突然站起来喊了句革命口号,就要为自己翻身。留下来的人看着你翻山越岭,登上群峰,心里的滋味,简直不是一句MMP可以描述的。

       乌龟就是乌龟,即使他跑赢了兔子,他也还是一只乌龟,人们喜欢嘲笑那些他们认为和他们一样,却妄图想变得不一样的人。

 

#心理科普# 努力可耻?那是因为你犯了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倾向于低估环境的影响。比如,如果一个人在公交上突然大声唱起青藏高原,我们第一反应会认为他疯了,而不会认为他更可能是在拍抖音。如果一个人突然成绩变好了,我们第一反应是他本来就很聪明,而不会想到他刚好在一个对的时间遇到了一个对的刺激,把自己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了。

       这是人格心理学中,非常常见的基本归因错误。

       如果睡神没有在妈妈的重病时,知道她曾经的经历,他或许还是一个睡神,永远不可能逆袭。嘲笑他的人知道睡神不是无端端逆袭,而是受到了妈妈的影响,他们或许会理解他,而不会认为他有多与众不同。

       没有看到因果,却盲目总结因果,是基本归因错误的表现形式。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交了一个很帅的男朋友,我们只看到他们携手走在街上,没看到女孩为了提升自己没日没夜学化妆、学礼仪、学做菜,我们很可能会认为,这女孩一定很有钱,这男人就是图她的钱。

       越是对情境的信息了解不足,我们越喜欢嘲笑别人。我们看不到情境,从而忽视了它的重要性。我们只看到了他这个人,或1%他的人生,于是认为这就是全部,至于我们看不到的99%的他的人生,只要看不见,我们就会当它不存在。

       我们急于把自己钉在画框里,成为一个一目了然的标签,却忘记了我们原本就处在一个变化多端的动物世界里,没有谁天生是标本。我们会跑、会动、会变化、会思考,你能看见的只是冰山一角。(转载: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