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实验室2021年开放课题中期进展情况
发布日期:2022-07-07

为促进实验室与国内院校的交流合作,提升实验室的综合科研水平,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讨论,信息功能材料结构与器件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于2021年设立了6项开放课题项目,研究周期两年。至今,研究周期过半,各课题均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由武汉大学涂东教授主持的开放课题“压电晶体的应力发光耦合机理研究”,通过离子注入法对LiNbO3单晶进行表面改性,之后对离子注入处理后的LiNbO3进行应力发光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经过Kr+,Er3+,Ag+离子注入后的LiNbO3单晶都显现出明显的应力发光效果,其中以Kr+注入后产生的应力发光强度最高,而采用Ag+注入的样品虽然应力发光强度相对较弱,但是具有更好的低应力发光传感特性。课题组对该结果也进行了初步的解释,后续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

由安徽大学廖艳林博士主持的“基于电介质微纳结构窄带可调谐中红外热辐射光源研究”,设计了一个由W和CaF2组成的免光刻、与偏振无关的超宽带吸收器。垂直入射时在400-1529纳米范围之内的吸收率超过了90%。通过增加层的数目,宽带吸收可以拓展到1639纳米。通过电场分析揭示出,这个宽带吸收来自于多层Caf2-W层的多光束相消干涉。该研究结果在光学探测和光电转换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部分成果发表在Opt. Express 30, 16847 (2022)二区top期刊上,其中实验室为第二单位,校内联系人武山为通讯作者。

由安徽工程大学李天宇博士主持的“反铁电-弛豫型反铁电相界诱导的高储能铌酸银基陶瓷材料的机理研究”,首先对铌酸银陶瓷的制备方法进行了优化,利用了两步烧结法增加了材料的致密度并减小了材料的晶粒尺寸。此外,目前已成功利用少量的Bi取代Ag将AgNbO3的M2-M3相界调整至室温以下,使其呈现出典型的弛豫反铁电特性,并在Ag0.88Bi0.04NbO3陶瓷样品中表现出优异的储能特性:有效储能密度达到4.51 J/cm3,储能效率88%。另外,还发现上述陶瓷样品在-100-200°C还拥有着出色的介电温度稳定性,是一类新型的无铅环保的X9R陶瓷电容器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SCI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Ceramics International 48 (2022) 2533-2537)。后续研究仍在进行中。

由皖西学院杨欢博士主持的“外部环境下系统中量子性的研究”,开展了退相干下量子点系统中量子性控制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新颖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投稿到Chinese Physics B期刊,并已经被录用,预计于2022年底正式发表出来:Huan Yang, Ling-Ling Xing, Zhi-Yong Ding,Gang Zhang, Liu Ye. Steering quantum nonlocalities of quantum dot system suffering from decoherence.

由枣庄学院刘云云博士主持的“Dy3+激活CaLa(GaAl)3O7黄光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选择Dy3+: CaLaGa3O7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浓度Dy3+离子单掺和Dy3+/Al3+双掺的黄光荧光粉,研究了荧光粉的结构及发光性能,探索了荧光粉中Dy3+离子浓度效应及与非光学活性离子Al3+共掺时的发光机制,优化出有利于实现574 nm黄光的最佳Dy3+、Al3+掺杂浓度。目前已经获得相关数据,文章正在投稿中。

由安徽工业大学辛宇博士主持的“分子光解动力学的量子信息测量研究”,结合分子束及离子影像技术,对二氧化碳在157nm的光解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生成CO和O(1D)的解离通道这两个碎片态相关的动力学信息,以及相关的高分辨切片影像,通过测试结果对其振动态、转动态、速度分布、角分布等各项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续研究仍在进行中。

撰稿:王希虎及各项目主持人,学院审核:朱勇

中心概况     |     学术动态     |     科学研究     |     科研队伍     |     学子风采     |     研究生招生     |     科普与推广     |     仪器管理     |     规章制度     |     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