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 页 >> 感恩母校 >> 正文

68周年校庆征文11---我的上学路


2024-08-28 15:35:25 来源: 浏览:

我的上学路

 

檀长乐

 

1981年秋天,经过一年补习,我终于考上了大学。虽然考取的只是一所普通院校,但在那个文凭重于黄金的年代,能够考上阜阳师范学院这样一所本科院校,无异于范进中举。所以,当时正在农田里割稻的我,在田头接到光华大伯从公社里带来的录取通知书时,高兴得把手中的镰刀猛地抛向空中,那镰刀像一只大鸟一样在空中飞出一道长长的弧线。


新生报到的日期是当年的9月13日。父亲带着我于9月11日就从江南过江,赶到了家在安庆市区的外公家里,买好了第二天最早一班去合肥的汽车票,我们要在合肥转乘火车到阜阳。


家里为我准备了一担行李,一头是一个古老的木头箱子,那曾是我奶奶的嫁妆,箱子里放着我的四季衣裳和日常用品,另一头是两床被子,一床是垫被,一床是盖被,还有一个四方形的饼干听,里面装着奶奶特意为我准备的炒米和熟鸡蛋,用于我路上充饥。


9月12清早,父亲带我来到安庆汽车站,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找到了我要乘坐的长途汽车。他爬上车顶,让我在下面把箱子和被子递上去,放到了行李架上。7点半左右,汽车发车,我坐在车上,望着站成一座雕像似的父亲渐渐远离,心里无比不舍。这一年,我18岁,这一次,是我平生第一次远行。


汽车在砂石路面上颠簸,速度开得很慢,好在我第一次出远门,对窗外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也不觉得枯燥。不知不觉的,到了中午,车子停在桐城县境内的一个路边饭店,司机大声吆喝着要大家下车吃饭。我带着充饥的食品,于是不想下车,谁知饭店里跑出来一个身着背心手臂上刺着青龙的壮汉,来到车上大声呵斥我们下车,说必须吃饭,不吃也得吃!我无奈地花3毛钱、半斤粮票买了一碗饭,又花2毛钱买了一份最便宜的红烧冬瓜,这饭菜的价格是我们中学食堂的好几倍,我一边吃一边心疼。


饭后,我们又上车赶路,坐到车上,我依然是好奇地东张西望,望着望着,随着汽车马达的轰鸣,昏昏沉沉地睡着了,醒来时已经是黄昏。汽车终于进站了,我下车舒展一下坐僵了的身体,立即从车后爬上车顶,两上两下,拿下了我的行李。我挑着行李像逃荒的难民一样,一边走一边问合肥火车站在什么地方,我那蹩脚的普通话给我添了不小的麻烦,好在火车站就在汽车站不远的地方,没费什么周折就找到了。来到售票窗口,凭着新生录取通知书,买到了当天唯一一趟去阜阳的半价火车票,发车时间是晚上8点。


时间还很宽裕,我坐在火车站外的台阶上,望着街头川流不息的车辆和匆匆忙忙的行人,感到非常新奇。晚饭时分,肚子饿了,把奶奶为我准备的炒米抓起来就吃,吃过炒米又吃鸡蛋,这是家的味道,真香!天渐渐黑了,然而火车站候车室内外灯火通明,天空上挂着一轮明晃晃的圆月,我突然想起来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我却在人地生疏的合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着天上的月亮,想着遥远的家乡,又想着即将到达的大学,心里既有怀乡的惆怅,又有对未来的憧憬。


晚上8点,我终于上了火车,这是一趟见车就让的绿皮车,好在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火车,新奇的感觉超过了一切,我一点也没有烦躁感。火车到达阜阳站已经是次日凌晨一两点钟了,我挑着行李走下火车,见到热情接站的学兄学姐们,我好像回到了家里一样。是的,这里是我的新家,这里是我新的生活扬帆起航的地方,在这里,我踏上了直把他乡作故乡的漫漫人生旅途。

 

          作者:檀长乐 ,男,中共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曾有新闻、文学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四川文学》《安徽文学》等报刊。

 

 


 

版权所有©2019阜阳师范大学校友办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清河西路100号  邮政编码:2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