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条形码简介(三)

发布时间:2011-07-2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3.DNA条形码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2003年3月,20多位分类专家、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信息学家会聚美国冷泉港,召开了题为“Taxonomyand DNA”的会议。提出对全球所有生物种的某个特定基因进行大规模测序,以期实现物种鉴定的目标,进而推进生物进化历史的研究。9月,在冷泉港再次召开题为“Taxonomy,DNA and the Barcode of Life”的会议,对DNA条形编码所有真核生物的科学性、社会利益有了更深入的讨论和确定,并且还提出了组织策略及国际生物条形编码计划(International Barcode of Life Project)的发展蓝图。利用DNA barcoding可以进行物种的鉴定、发现新种和隐存种,如巨藻、马达加斯加蚂蚁、蝴蝶、热带鳞翅类引、澳大利亚鱼、显花植物等。Hebert等对鳞翅目(Lepidopterans)昆虫200个密切相关的种进行CO I基因特定片段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特定片段可以100%成功地鉴定每一个个体。Yoo等运用CO I作为条形码对韩国92种鸟类物种进行了有效鉴定。同时,CO I基因特定片段作为DNA barcoding在真菌的鉴定研究中也取得了有价值的结果。Min等对Aseomyeota、Basidiomyeota、Chytridiomycota的3 1个真菌物种CO I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约600 bp的CO I基因片段长度可以准确进行鉴定。由于CO I基因在植物中的进化速率远慢于在动物中的进化速率,不适合作为大多数植物的编码基因,许多学者对植物中适合作为DNA barcoding的基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Kress等应用rDNA ITS序列和质体trnH—psbA基因间序列对53个科88个属99个物种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rDNA ITS序列和质体trnH—ps—基因间序列可以对植物物种进行DNA条形编码。Chase等评价了叶绿体rbcL序列和rDNA ITS序列,并提出在陆地植物长期的DNA条形编码目标研究中,需要进行更为精确的多标记序列条形码研究。Taberlet等研究认为叶绿体trnL(UAA)内含子全序列(254—767 bp)及其P6环(10—143 bp)在作为DNA条形编码中虽有不足,但仍具有许多优势,如引物高度保守,扩增体系稳定,P6环在高度降解的DNA样本中仍然可以扩增出来,在食品行业,法医鉴定和永冻层中的样品的鉴定研究中优势明显。

由此可见,DNA.barcoding技术可以利用一段或几段标准DNA序列实现动物、植物和真菌物种的快速鉴定,该技术将是今后生物物种鉴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