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应知应会:师范类专业认证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4-06   浏览:


窗体顶     一、阜阳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理念,立足皖北、服务安徽、融入长三角地区,培养热爱教育事业,适应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新时代师德风范、教育理念、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从教能力,能够胜任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教师。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应具备以下素养:

1.教育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教育岗位,积极投身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和高尚的师德风范,展现良好的小学教师职业形象。

2.教学能力:洞悉新时代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勇于创新,具备娴熟的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能开展综合课程教学,成为所在学校骨干教师。

3.教育管理:以生为本,育人得法,坚持班级管理科学化、人性化,能够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4.社会服务: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先进的育人理念,普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知识,指导家庭和社区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自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为青少年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5.终身学习:具有专业自主持续发展意识,紧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深入探究日常教育教学问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养。

二、阜阳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要求

(一)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完整、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关心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立志成为“四有”好教师。

指标点1.1 自觉拥护党的领导,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指标点1.2 认真学习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依法执教,自觉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

指标点1.3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恪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2.教育情怀。乐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对小学教师职业有较强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具有扎根安徽基础教育一线,长期从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新时代基础教育理想信念,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终身学习,不断提升教育人文与科学素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指标点2.1 愿意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认可和接受当前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指标点2.2坚持新时代基础教育理想信念,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终身学习,不断提升小学全科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

指标点2.3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小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会教学

3.学科素养。具有胜任小学教学工作所需的广博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基本思想、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学科之间、学科知识与小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科整合及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的课程价值,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指标点3.1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关知识,知识基础宽厚。

指标点3.2掌握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为核心的基本学科知识与思想方法,深刻理解小学教育新课程标准。

指标点3.3理解小学课程综合性强的特点,注重学科整合,密切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4.教学能力。遵循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依据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能针对不同学段小学生学习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善于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有效组织与实施课内外教学活动,科学评价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效果。

指标点4.1遵循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具体教学目标与任务,适应所教学生学习需求,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

指标点4.2 善于多渠道搜集、整理校内外课程与教学素材,并能根据实际需要将其整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指标点4.3 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使用教具,熟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普通话标准流畅,板书规范工整。

指标点4.4 及时总结教学效果,有效实施发展性、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发展。

(三)学会育人

5.班级管理。坚持立德树人,熟悉小学德育过程的规律与方法,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时代特点,将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创新班集体建设模式,有机融合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中获得职业幸福感。

指标点5.1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原则,在把握德育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时代小学德育工作的新问题、新思路。

指标点5.2熟悉培养良好班集体的策略与方法,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指标点5.3把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时代特点,密切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体验教师劳动的幸福与快乐。

6.综合育人。结合小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需求,有效实施养成教育。坚持教育性教学原则,将学科育人常态化;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实现文化育人;结合班队活动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施活动育人。

指标点6.1了解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指标点6.2善于挖掘和提炼小学各学科的育人价值,结合学科教学灵活开展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指标点6.3重视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实现文化育人。

指标点6.4积极组织和参与班队建设,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四)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树立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适时调整职业规划。具备国际教育新视野,跟踪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态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针对新时代小学教育及小学生发展实际,应用批判性思维实施反思性教学,在实践创新中解决各类教育问题。

指标点7.1充分认识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内涵与途径。

指标点7.2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通过外文资料的阅读、国际交流与学习,形成国际教育新理念。

指标点7.3掌握多种思维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善于反思与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

指标点7.4依据新时代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及时开展教育行动研究。

8.沟通合作。充分认识团队协作的意义和价值,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善于沟通与交流,在互助共赢中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

指标点8.1能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搭建和利用校内外各种互助合作平台,在团队协作中实现共同进步。

指标点8.2积极参与、善于构建学习共同体,在相互沟通与交流中体验专业能力显著提升的自我效能感。

三、关于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应知应会

1.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

2.窗体顶端

2.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是什么?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由中学教育认证标准、小学教育认证标准、学前教育认证标准三类三级构成,三类之间根据同学段特点各有差异,三级之间相互衔接,逐级递进。

第一级:国家对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

第二级:国家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

第三级:国家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

窗体底端

  1.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窗体顶端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核心要义,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1)学生中心: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

遵循师范生成才成长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2)产出导向:聚焦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持续改进: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一反馈一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4.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窗体顶端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在工作中遵循统一体系、省部协同、高校主责、多维评价原则。

5.师范类专业认证有什么基本特征?

窗体顶端

答:(1)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

2)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

3)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4)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

5)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

6.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是什么?

窗体顶端

答:负责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管理与具体实施的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机构和认证专家组织,三者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7.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窗体顶端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发展”这一个指标项上,也体现在其他七个指标项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师范类专业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师范生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设定;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均要以有利于师范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满足从教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窗体底端

8.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产出导向的?

窗体顶端

答: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9.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持续改进的?

窗体顶端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专业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认证标准指标内容贯穿了质量持续改进理念,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一反馈一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方面,设置了独立的“质量保障”指标,从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方面对“评价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以及持续改进”提出要求。

另一方面,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设置“评价”二级指标,在“师资队伍”部分设置“持续发展”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有的各种机制、制度和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执行、跟踪、评价与改进。

10.窗体顶端

10.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窗体顶端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

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查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11.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窗体顶端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据第一、二、三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方式,设置了相应的认证工作程序。

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

  1. 三级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7个阶段。

    12.学校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窗体顶端

答: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原则上参评高校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1年开始评建准备,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3.窗体顶端

13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种举证式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主要是通过参评专业的“说”、“做”、“证”三个环节,来查证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是否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并给出认证结论。

所谓“说”,即“自己是怎么说的”,参评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

“做”即“自己是怎么做的”,参评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形成性评价的措施与做法。

“证”即“证明自己所说和所做的”,参评专业要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要求,逐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的“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14.窗体顶端

14.第二级认证考查具体包括哪些指标?

答: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8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

15.窗体顶端

15.认证考查的“五个度”具体指什么?

答:

1)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2)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3)师资及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4)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5)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16.窗体顶端

16.认证的结论和周期?

答:认证结论分“通过,有效期6年”“有条件通过,有效期6年”“不通过”三种

17.窗体顶端

17.认证结论有什么用途?

答:通过二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通过三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将为政府、高校、社会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

18.窗体顶端

18.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培养目标的内容包括服务面向、服务定位和人才规格等内容。要对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具体能力和表现有清晰的表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19.窗体顶端

19.什么是“一践行三学会”?

答:“一践行三学会”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20.认证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于担任学科专业课

程的教师来说,新的要求主要有: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21.窗体顶端

21.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贡献。

22.窗体顶端

22.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对象是什么?

答:省内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中已有三届毕业生的师范类专业。

23.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和安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和安徽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有预期,体现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窗体顶端

24.师范类专业的毕业要求是什么?

答:(1)践行师德,包括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

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学会教学,包括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学科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3)学会育人,包括班级指导和综合育人。

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综合育人:了解中小学(幼儿园)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学会发展,包括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

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25.师范类专业的师资队伍有哪些要求?

答: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本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7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素质能力: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实践经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窗体顶端

26.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生发展应关注哪些内容?

窗体顶端

答: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和社会声誉。

27.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27. 师范专业认证的工作方法

窗体顶端

答:师范专业认证的工作方法专业认证有认证办法和认证标准两个部分。认证办法是认证工作的实施结构,由12项构成,可分为认证思路部分,指导思想、认证理念、认证原则;认证机制部分,认证体系、认证标准、认证对象及条件、认证组织实施、认证程序;认证结果和保障部分,认证结果使用、认证工作保障、争议处理和认证纪律与监督。第一级认证办法是采取网络上数据提交审核的方式,二级、三级需要专家进校进行现场考察,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7个阶段。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级认证标准纵向逐级递升,相互覆盖。

 

 

下一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