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他怀着严谨缜密的理科思维,投身于浪漫的文艺学领域;他带着对学术的热情,并将这份热情传递给学生,启发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品读经典,点亮人生;他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文艺学学术研究,发表权威论文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荣获校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十大科研带头人”等多项称号,他就是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李长中老师。
始于物理 归于文学
曾是一名理科生的李长中老师,是偶然与文学结缘的。作为物理专业的毕业生,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他在工作之余考取了文艺学研究生。在经年的阅读与研究中,他慢慢发现了文学无穷的魅力。因此,对文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了李长中老师终身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
当问及为何学习物理的他,会对文学有着莫大的热情时,李长中老师真诚地告诉记者:“中国文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对文学的热爱与研究,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于创新,我想把这份爱传递给我的学生们。”任教15年来,李长中老师坚守着这种爱与责任,并使之如一束燃烧的火把,给许许多多彷徨的阜师大学子指明方向,带来希望,星星点点的火焰照亮着教学场所的每一个角落,鼓舞着每一位怀揣着梦想的青年人。正如福楼拜所说过的:“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
鼓励“批判” 言传身教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李长中老师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时感叹道:“在教学过程中,最让我感到快乐的就是以自己的理论和独特的见解,将学生惯有的认知推翻,让学生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以获得新的启迪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打破学生们拘泥于教材的限制,紧跟学科专业知识前沿,他经常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在努力钻研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李长中老师还积极探讨以科研反哺教学的方式方法。一方面,他数年如一日地投身科研工作,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他坚持用前沿的理论来启蒙学生,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的智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李长中老师的这种教学科研并重的自觉意识,源于他初入阜阳师范大学时遇到的尴尬。回忆往昔,李长中老师动情地说:作为一名从未走进过大学课堂的新人,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我对上课内容进行过反反复复的揣摩,对授课内容也十分熟悉,但如何让学生们熟悉和运用这些知识,却是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凭借着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李长中老师不断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慢慢的,他总结出一些属于自己的见解: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熟练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创新性与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自己一定要提高专业素养,掌握所讲授学科的前沿性话题,以自觉的研究意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李长中老师看来,教学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现代大学的发展和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使得教学技能要与时俱进,如果不进行自身知识的及时更新,教学工作也很容易停滞不前,逐渐落后于时代。
高尔基曾言:“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李长中老师时刻用充满激情的行动诠释着他对教学的无限热爱。在每学年都能圆满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还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在人民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5部,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7项。教书育人十几载,他的每一堂课都新鲜而透彻,始终响应着时代号召,体现着时代精神。
指引方向 寄以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一种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人格来培养人格的劳动。作为高校教师,李长中老师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真正地将教书育人化为自己的教学科研实践。他不仅在课堂上激情澎湃,在课下更是对学生关心备至,充分发挥了作为阜阳师大教师的育人职能。
天下至爱,莫过于父母;天下至善,莫过于老师。谈及对大学生的期许时,李长中老师真诚地说:“当我看到学生的时候,都会会心一笑,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喜。正因为爱之深切,所以希望你们未来能够更好。未来怎样才能更好呢?无论以后你们从事何种职业,但在大学里一定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的阅读能够改变你的兴趣,改变你的眼光,改变你对未知的思考方式。”李长中老师曾多次赠书给学生,鼓励学生多阅读书籍,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拓展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此外,他建议学生多创造一些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多参与一些和专业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正是有着一群像李长中老师这样的在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新方法、传递新知识的老师,只为点燃教育的火把,一心教书育人,阜阳师范大学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绚烂。
(撰稿:大学生通讯社 刘滢 邵佳佳 陈杰 图片:李长中 部门审核:刘张飞 宣传部初审:李守远 终审:王清)
来源: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