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神: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厚德育人 求真务实
校 风:淳毅谨信
教 风:正心诚意 敬业乐道
学 风:敦品励学 明辨笃行
阜阳师范大学“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的解读
一、学校精神: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厚德育人 求真务实
二、校风:淳 毅 谨 信
(一)关于“淳”
“淳”,意为质朴敦厚。《淮南子•齐俗》中说:“浇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朴。”宋•苏轼《超然台记》也说:“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我校地处皖西北,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但是此地自古就是民风淳厚,欧阳修曾经称誉此地“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古人常以“淳风”(即质朴敦厚的风气)来赞誉一地的人与物,质朴敦厚的淳朴气质,正是阜阳师大自建校以来所沉淀下来的独特风格。受此影响,阜阳师大脚踏实地,崇尚质朴,师大人亦表现出质朴风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二)关于“毅”
“毅”意为果决,意志坚强。《说文》解释:“毅,有决也。”《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释:“毅,强而能断也。”果敢、坚毅是一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品质,自古及今,“毅”的品质一直为大家所重视。从一个师资培训学校到一个在校生达25000人的多科型大学,阜阳师大的发展正是“毅”的体现。同时,果敢、坚毅的品质沉淀必将影响将来,使得学生在此校风影响之下,形成果敢坚毅的品质,包括敢于创新、勇于拼搏、敢作敢为、锲而不舍的事业心。
淳与毅,又包涵在孔子所称颂的人的四种品质之中,他在《论语•子路》中说:“刚、毅、木、讷近仁。”木,即质朴。
(三)关于“谨”
“谨”取谨慎、严谨之意。《荀子•王制》:“慎重;小心。谨畜藏。”慎重小心曰谨;谨慎其身曰谨;重视曰谨;严密细致曰谨;严格禁止曰谨。
“谨”并不是使人束手束脚,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心态。《淮南子•人间训》曰:“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用敬慎的态度处理细小的问题,不轻举妄动,待时机恰好时,再采取适宜的做法,这正是圣人之举。 “谨”可使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 “谨”也代表一种严肃、科学的治学精神。一所高校必须具备严谨科学、求真务实的教学和科研精神。
(四)关于“信”
所谓“信”,即诚信,言行一致。“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从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要给予信任。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儒家学说则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五德。孔子在《论语》中一再强调“信”在人的品德修养中的重要性:“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诚之”是“人之道”。这等于是把“诚”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源头来看待。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大学》也以“正心诚意”作为“修身”的前提。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言忠信,行笃敬”才能行于天下。孔子说:“信则人任焉。”只有当你被证明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别人才会觉得你可靠,才会把大事托附给你。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董仲舒《贤良对策》:“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信”的道德要求,内涵很丰富,包括说话算数,言行如一;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等等。历史证明:不讲信誉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不讲信誉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不讲信誉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不讲信誉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
淳、毅、谨、信相辅相成,是我们阜阳师大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风貌与内在气质,也是我们将来发展所需要秉承的理念。
三、教风:正心诚意,敬业乐道
(一)关于“正心诚意”
“正心诚意”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内心道德修养过程。“正心”是说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是指意必真诚而不自欺。语出《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接下来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端正态度,从自我做起,热爱教育。
(二)关于“敬业乐道”
“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选自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2条,其中,即要求广大教师要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具体地说,敬业精神就是在职业活动领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事业心,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力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摆脱单纯追求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的狭隘眼界,具有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艰苦奋斗精神;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务实苦干精神,把对社会的奉献和付出看作无上光荣;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和调控职业行为。
乐道:即“乐于称道”,喜好圣贤之道。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 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古人将道、业与 “乐”字联系在一起的说法颇多,但“乐道”之说是因将乐字作乐于或喜爱解,将道字作名词解,体现了主体于其所事客体之心态。孔子关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说也是这个意思。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也说过:“教师职责第一位的就应该是‘传道’。”
“正心诚意”是教师的修养态度,“敬业乐道”则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对待学生热心、真诚,热爱教育事业,术业专攻,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四、学风:敦品励学 明辨笃行
(一)关于“敦品励学”
敦品励学 :“敦”本为厚重意,引申为奋勉。敦品,等于说砥砺品德。励,也有奋勉、致力的意思。励学,即发奋学习。“敦品励学”,语出清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谢古梅先生》: “先生敦品励学,实为儒宗。” 作为学生,“品”和“学”缺一不可,而无论是品还是学,都需要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所辨别,并最终将其付诸实践。
(二)关于“明辨笃行”
“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明辨”为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对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四点希望时,其中也提到明辨。“笃行”是为学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之得以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笃行”意指对事业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勇往直前,也包含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笃行”是一种治学的方向和目标,体现着我校强调实践,注重知行统一,倡导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脚踏实地,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既定理想。
综合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可见我们学校的核心理念:以“品”和“知”为根本,以“自强”与“创新”为行动准则,以“知行合一”与社会接轨为目标,努力发展壮大,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提供更多知识与技术支持的综合性大学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