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砥砺奋进中的阜阳师范学院】砥砺奋进的科研工作:强化制度和团队建设 提升科研和服务能力
来源: 发布人:qidi   初审:qidi    终审:zhangjian 日期:2018-06-22浏览:
【新闻中心讯】

  科技创新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高校作为知识聚焦的高地、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平台,具有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深度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可以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在我校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加快实现大学更名的进程中,科研处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团队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以深化改革、内涵建设、转型升级为中心,以高层次奖励为重点,以高级别、大投入项目为重点),通过“两个抓手”(以项目、团队建设为抓手),借助“两个机制”(科研奖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积极浓郁科研氛围,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水平,全面对接社会,以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制度建设,改革管理体制,提供强力政策保障

  制度供给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推动力,制度建设是科研工作有序进行、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2016-2017年以来,针对中央两办、省委省政府两办及各部门陆续出台关于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等最新的文件,科研处结合我校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及时对原有科研制度进行完善,陆续修订出台了《阜阳师范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阜阳师范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阜阳师范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阜阳师范学院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阜阳师范学院优秀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等14份科研管理制度,严格项目管理、简化经费审批,持续加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比重,最大限度的释放政策效应,激发科研活力,充分调动科研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科研处为方便科研工作者对科研政策的了解和理解,2018年主动送政策下教学科研学院,对全校15个学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科研政策宣讲,深度解读科研政策,使政策得到了普及,也唤起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

  在科研政策导向下,学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得以完善健全。学校着力推行的“学校—学院(科研平台)—团队—个人”四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工作职责更加清晰,奖惩机制更加完备,二级学院(科研平台)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科研团队力量逐步增强,教师个人的科研积极性持续激发,学校科研工作整体呈现出稳定、有序的良好态势,为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项目推荐评选、成果奖申报等具体工作中,逐步完善了“学院论证—学校审核—校内外专家评议”的评审推荐机制,形成了较为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其次,科研奖励的激励机制和科研绩效考核的约束机制双轮驱动,在激励的前拉和约束的后推双重合力下,实现科研热情和科研能力的双星并举。再次,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机制,对科研人员进行分类考核;建立以质量与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营造积极有序、健康向上的科研环境。

  加强团队建设,完善激励机制,营造浓郁科研氛围

  科研团队在科研资源整合、创新要素汇聚、联合科技攻关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为改变长期以来“单兵作战”的科研局面,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整体效应,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竞争力,科研处于2016年制定出台了《阜阳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试行)》,遴选了“现代分析技术创新团队”、“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创新团队”等10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018年又遴选了“大数据与智能计算创新团队”、“中古与近代皖淮地区研究创新团队”等10个创新团队,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管理思路,给予连续三年的经费资助,以优化科研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落脚点,积极培育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或创新平台。

  2018年学校又获批了“环境激素与生殖发育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使我校科研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也是我校科研水平厚积薄发的阶段性成果体现,对于引领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安徽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科研处还不断加强对“环境污染物降解与检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农民工研究中心”等七个省级科研平台的运行管理,切实做好“安徽省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两个省级高校智库以及“太和香椿药用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体细胞核重编码的表观遗传调控”两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发挥其在创新要素汇聚、联合科技攻关等方面的优势,瞄准皖北地区,尤其是阜阳市双轮驱动战略和五大行动计划,集中优势科研资源在现代医药产业、智慧城市与智能物流、中草药研究及农民工创新创业等方面联合研究,真正将省级科研机构打造成为学术研究的高地、咨政建言的智库、技术创新的载体和服务社会的纽带。

  提升科研水平,加快成果转化,融入区域创新发展

  科学研究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和综合排名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领导高度重视以及学校科研政策引导下,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科研事业,在强化基础研究、突出特色研究、立足应用研究上狠下功夫、下真功夫,科研实力和整体水平得以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得到显著增强,高级别科研项目立项渠道不断拓宽、立项数量不断攀升,高质量科研成果获奖再创新高,学术影响力和辐射力逐步彰显。五年来,学校共获批科研项目838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268项;“黑炭和黑炭-污染物复合体诱发肺部炎症反应的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的获批实现了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突破;出版学术专著100多部,发表二类以上期刊论文550多篇;五年来,获省级各项科研奖励25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实现了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的突破。

  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最终结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此,科研处修订完善了《阜阳师范学院专利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阜阳师范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建立健全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明确了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收益分配比例,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队伍组织、技术支撑等环节给予必要支持,对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按相应标准给予经费资助,对符合奖励条件的专利成果进行分类奖励,并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业绩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奖范围,作为衡量教师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大大提高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五年来,阜阳师范学院累计授权各类专利27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9项,在省内同类高校位居前列。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成果的积累,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项目的落地和地方发展的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资源。

  对接社会需求,搭建合作平台,凸显社会服务成效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师范院校,阜阳师范学院植根皖西北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对接社会需求,搭建合作平台,努力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对接区域种植业、畜牧业和现代农业等现实需求,大力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技术推广,在泡桐、薄壳山核桃、草莓等高效栽培取得重大突破,在白山羊、黄牛等新品种养殖上深入推进,在区域农业信息现代化和农业产业链升级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大力开展中药材、生物制药等研发和技术创新,助推地区现代医药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环境污染物降解和废物利用等研究,助推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大力开展化工、光电和软磁等新材料研究,助推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致力于区域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皖北历史文化名人及农民工等方面研究,为文化传承搭建平台,为区域发展凝练文化。深入开展皖西北区域发展史、“三曹”“三子”等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成为区域传统文化研究的高地;深入开展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颍上花鼓灯、皖北武术流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为区域文化传承的阵地;深入开展淮河文化发展史研究,成为区域文化拓展的生力军。

  一方面,学校与地方深度对接,与社会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与阜阳市、亳州市、界首市等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地方组建阜阳市农业物联网发展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阜阳大数据研究中心、阜阳发展研究院等校地共建研究基地;组织开展“教授博士企业行”与“企业家进校园”活动;选派科技特派员定期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鼓励科研人员在岗创业或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优选博士进驻企业等诸多措施,搭建了宽阔的合作平台。另一方面,学校设立“科技孵化基金项目”与“产学研合作基金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育,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促使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近年来,学校共与阜阳市政府等政府部门深入合作,联合开展与区域需求紧密联系的应用研究,支撑地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安徽金种子集团、贝克药业、昊源化工等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120余项,与100多家地方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历史上,学校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人文资源、有口皆碑的人才培养质量,被誉为“皖北地区基础教育的摇篮、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平台、文化建设的窗口”。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勇于创新的阜阳师院人秉承优良传统,弘扬大学精神,力促科学发展,倡导科技创新,助推社会服务,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进取的精神,朝着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建设方向阔步前进。

(撰稿:魏遥 图片:于立志 部门审核:张丙开 宣传部初审:亓迪 终审:张建)

  来源: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