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最美共产党员】杨俊友:军功章下的老兵
来源: 发布人:gxy   初审:gxy    终审:lxj 日期:2016-06-29浏览:
【新闻中心讯】

  眼前这位老人,高大、伟岸,86岁的人看着一点也不像。他从门外缓缓踱步而来,步步有声。与人说话时,声音如洪钟,铿锵有力,锐利的眼神会变得坚定而闪着光亮。

  杨俊友老兵,1930年出生在山东,7岁时随家人逃荒到阜阳。1948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一位英勇战士,经历了上海战役、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役。荣获一次“二等功军勋章”,两次“三等功军勋章”。

功勋章后的激情岁月

  “抗美援朝,保我们的家卫我们的国,无怨无悔。”

  1950年10月,杨俊友任“九兵团”副指导员,随师从上海到东北哈尔滨的阿城县,全师徒步到鸭绿江边,远赴异国他乡。

  谈到对朝鲜的印象,杨俊友随口说了句当时的顺口溜:“朝鲜朝鲜,出门爬山。要走大路,一路河边;要走小路,一路山间。”“但也多依靠这些山,我们在山间与敌人打持久战。”老兵的二等功勋章就是在山上获得的。

  在著名的上甘岭阻击战中,战士们一直待在山上,夜间行军,白日战斗。住的是士兵用铲子,用手挖的“猫耳洞”,一次只容一人蹲在里面。老兵说:“没事我们就掏洞,炮音一落,敌人上来,就拿起武器战斗。因为武器的落后,本着不浪费一颗子弹的原则,在与敌人相聚二十米处正面交锋。把敌人打得连滚带爬,成功阻退了敌人的一次次冲击。”上甘岭战役的成功,是用战士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换来的,永载史册。杨俊友在战斗结束后被授予“二等功军勋章”。

  在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面对敌方的高端化武器,志愿军的武器严重落后。“飞机在上面扫射,我们在下面匍匐前进。爬着爬着,身边的战友就跟不上了。”“一排排的子弹,朝我们射来,从身边扫过,耳边是嗖嗖的声音。”战斗结束后,在飞机的连番扫射下,终不能幸免,老兵的左脚大脚趾已毫无知觉。如今老兵的脚趾已不能弯了,属于“三等残废”,荣获“三等功军勋章”。

  在去朝鲜之前的上海战役中,杨俊友还是排长的时候,一次在给战士包扎伤腿时,一个手榴弹扔到了他的面前,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脚一踢,身体向后躺去挡在了战士的身上。手榴弹在他的不远处爆炸,弹皮崩在肩膀上,扎进骨头里。如今,老兵的肩膀依然残留伤痕,在给记者看时,老兵还笑称这是“四两棉花伤”,属于轻伤。“宁愿自己牺牲,不要战友受伤。”在被问到当时的情况时,老兵坚定的说。

  一枚枚军勋章摆在我们的面前,有“二等功军勋章”“淮海战役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老兵一直把它们装在一个黑色的口袋中,系紧口袋,叮铃作响,是英雄的赞歌。这是一位战争中的英雄,是送给我们和平的英雄,他说:“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保家卫国是军人的职责。”

战争背后的艰苦岁月

  “树林都被打光了,打的都是碎炮弹皮子。”老兵缓缓忆起抗美援朝战役的战争场面。那时美军鬼子有的是飞机、坦克、装甲车,现代军事武器,物资充足。我军只有一般的迫击炮、火炮,没有汽车,我军用骡马把武器拉到前线,用人力扛到战争点。“我们用步枪、机关枪打美军的飞机。”

  在上甘岭阻击战中,我军潜伏在399.8m、419m高的山上,敌军的炮火并排打来,我军战士潜藏在挖好的山洞中,把山的南北两头都打通了。炮火将上甘岭的夜印的通红,火光炙烤着每一位战士的神经。战斗结束后,就是清理战场,掩埋尸体,老兵悲伤的说:“漫山遍野的尸体,有我们的人的,但更多的是敌军的。战士们抬着一副副担架,把战友的尸体抬到后方集中掩埋,他们是志愿军英雄,是最可爱的人。”

  除却战争的残酷,武器的匮乏之外,缺少粮食的供给使志愿军的战斗变得更加艰难。

  志愿军的食物都是从国内带过去的,一人背一袋炒面、一袋面蛋子、一袋高粱米。面蛋子是手指粗细的,高粱米还是生的。他们到达朝鲜时,正是冬天,朝鲜的冬天比国内要冷的多,那年的冬天却是朝鲜最冷的一次,零下40多度。志愿军的手脚都冻伤流脓,他们准备的是有手套的,但拉枪战斗时,又不得不脱下,而他们一直在战斗中。夜间行军时,老兵这样描述:“一把炒面一把雪。”“枪不离手,随时战斗。”

  老兵回忆:“那时的朝鲜是个破败的国家,朝鲜人民自己都没有吃的,我们把自己带的吃的分一部分给他们。他们的士兵已经很少了,基本上没有战斗力,对抗美军的主力还是在我们。但朝鲜人民可以帮我们带路,教会我们朝鲜语。”

  武器匮乏,食物短缺,志愿军用他们的智慧和毅力顽强的战斗着,生存着。

  老兵还像我们提起了黄继光和邱少云,那时的他们都想成为下一个英雄,为战斗而牺牲。老兵对他们也是发自内心的佩服,把保家卫国的使命扛在肩上装进心里。

离家远去的忆乡岁月

  杨俊友是一名优秀的志愿军战士,是一位优秀的党员,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儿子和丈夫。

  为了战争的成功率更大,在美军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发动进攻,离开家乡,远赴异国他乡的志愿者战士此次抗美援朝战争是对家人保密的。

  从1950年离开家乡,杨俊友老兵为了战争的胜利,在朝鲜一待就是两年,两年来他的消息对家人来说是个谜,音讯全无。离开时,家里有父母亲、哥嫂还有他的未婚妻。战争年代,三月不通书信,家人就会认为已经牺牲了。两年的时间相对于苦苦守候的家人来说,很漫长。“真的不知道当时父母亲人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我的爱人是如何等我的。”谈起离开的岁月,老兵声音低沉了。

  在异国他乡的日子,杨俊友没有一刻不挂念家中亲人的情况的,但除了想念,他只能投身在战斗中。

  “我来到朝鲜,就是为了保家卫国的。只有赢了战争,我的家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杨俊友在战场上没有一丝一点的退却,保家卫国是他的选择。

  “当我背着行囊,带着伤痛回到家时,家人都高兴傻啦,抱着我又哭又笑。”

  “当兵就打仗,打仗时我很专注,都想着朝前冲,没顾上自己的生死。看到他们笑的泪,我感觉回来真好。但还有许多的战友永远长眠于异国他乡了,回不到家人的身边。我为他们骄傲自豪。”

  23岁时,杨俊友和等他两年的未婚妻结婚了。1979年以副团级的身份响应国家动员,转业来到阜阳师范学院,任总务处副处长,后来任学校工会副主席,一直到1990年退休,杨俊友一直居住在阜阳师范学院清河校区。11年来,杨俊友的职位不断变化,可是,所有的亲友甚至他的老伴、儿子,没有沾他这个英雄的一点光。妻子当了一辈子家庭妇女,二儿子现在仍在山东,退休失业,全靠老兵的退休工资支撑。他从未凭借自己的功绩向国家,向学校要求过什么。

  当被问到现在觉得幸福吗?老兵连连回答了三个幸福。“咋不幸福,幸福,幸福。战争过去了,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杨俊友对自己现在的状况很满意,国家对老干部的退休政策很完善,逢年过节时,还会有人来看望他。对于这些,老兵说:“很感谢国家和那些关心我的人,我对国家和人民做的贡献是应该的。”他现在常常给自己的儿子、孙子讲述自己的战争岁月,看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会深有体会。

  老兵现在身体很硬朗,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习性,一天早晚两次到操场里转圈,拉单杠,时不时在阅览室里看看报纸,关心一下时事。

  在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老兵挺拔的身躯,明亮的眼神,一切都彰显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形象。(大学生通讯社  谢晓侠)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